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公共 | 山东东营:创新实践助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2023-07-30 18:07:59 来源:文旅中国


(相关资料图)

山东省东营市是黄河入海口城市、胜利油田所在地,是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自2019年1月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营市紧紧围绕“创新突破、先行示范、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迭代升级。两年内,共建成城乡书房、文化会客厅、乡愁文化馆、场馆研学空间、文化创意产品基地、社会文艺组织培育基地等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20余处。融合本土文化和现代化元素进行创意化改造提升,建成了“红韵乐安”城市会客厅、罗盖沉浸式剧场、燕青吕韵文化主题公园、城里城外疏香和苑乡村书房,成为市民新的打卡地。2022年,凤栖园城市书房和城里城外疏香和苑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最美书房”。聚焦长效机制建设,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模式,成立城市书房慈善基金,募集社会资金保障城市书房长效运行,打造“图书馆+学校+镇街+公司”四方共建运营城市书房模式,做好城市书房长效运行“后半篇”文章。在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评选中,东营市利津县文化活动中心、垦利区文化馆获得“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垦利区文化馆、东营区文化馆获得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网络人气奖。

创新社会文艺组织“金字塔”梯次培育模式,打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东营模式”。聚焦社会文艺组织快速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矛盾问题,创新建立“金字塔”社会文艺组织培育模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力。制定出台了《东营市社会文艺组织培育基地建设和服务规范》,在全市建设标准化社会文艺组织培育基地55处,主要负责成熟度较高、专业水平较好组织的培育发展,1000余处培育实践基地主要面向基层社会文艺组织提供孵化和指导。依托专业文艺院团和文化馆建立了“下派指导员”制度和“院团结对帮扶”机制,连年举办社会文艺组织专题培训班,提高综合素养和展演水平。举办了五届社会文艺团体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居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制定了《东营市社会文艺团体星级评定办法》,作为衡量社会文艺团体素质水平、服务数量与质量的等级称号,推动塔尖数量扩大,提升发展质量。四年时间,共引导200余家文艺队伍进行了规范登记,入驻基地的社会文艺组织600余支,指导全市1000多个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分别孵化组建起了2支以上业余文艺队伍,部分社区文艺队伍多达10支,让群众逐渐走上舞台中央。

创新油地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服务体系。东营因国家战略而生,是胜利油田所在地。近两年,围绕解决胜利油田社会职能移交东营市后40万油田居民的文化服务问题,多措并举构建油地融合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油地共建模式先后建设了石油科技馆、黄河广场等文化设施,在油田社区建立13处文化馆社区分馆、6处社区文化工作站、28处社区图书服务点,建设24小时自助借阅书柜和6处“幸福书房”,为10处服务点配备7万册图书,为30支优秀业余文艺队伍配备音响道具。建设油地军港场文化人才资源库,吸纳近500名文艺人才。开展市民课堂与文化讲堂,“点单式”公益文艺培训2万人次。举办“油地文化艺术季”活动,将油田广场及移交社区纳入全市惠民活动覆盖范围,联办油地军港大联欢、油地青年歌手大赛、油地书法摄影美术作品联展等活动1200余场次。以“油地共融共建”为主线,新创作大型现代吕剧《油城壮歌》、沉浸式情景小剧《华八情》等舞台作品,让“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创新“群众演给群众看”模式,打造戏曲进乡村品牌。为解决送戏下乡演出舞台不完备、节目形式缺乏创新、供需不对称、表演人才匮乏的问题,在全市创新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强化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为送戏下乡和群众日常活动提供固定舞台。扶持200余家社会文艺团体开展作品创作,组织表演艺术、化妆技巧等专题培训,每年新创作品500余部。采取政府购买方式吸引社会团体参加惠民演出,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每场演出实时报送网上监管平台,评选“优秀社会文艺团体”,强化激励约束。通过持续探索提升,建立了以贴近群众需求为基本要求、以激发群众主体作用为关键环节、以发展文化队伍为活水源头、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保障的“群众演给群众看”模式,每年送戏下乡进社区演出1万场,丰富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

关键词:

为您推荐